在数字经济浪潮与“双碳”战略目标交汇共振的新发展时期,建筑产业正经历着技术革新与行业转型的双重变革,朝着由规模驱动向价值重构范式跃迁。这场变革不但将重塑土木行业人才的能力图谱,也对强化土木工程师“硬技术+软实力”的核心竞争力提出更高要求。
如何构建产教融合的课堂教学体系,为智能建造时代培养具备工程底蕴与数字智慧的复合型人才提供有利支撑,让我们走进土木工程学院BIM技术及其应用课堂,一同解码这堂课程的特色之处。
课程名称:BIM技术及其应用
授课教师姓名:王黎园副教授(土木工程学院)
授课时间:2024年秋季学期
推荐督导员:陈硕
推荐理由:BIM技术及其应用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1.任务驱动教学法实现能力进阶,突破技术思维融合难题。课程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设置三个递进任务,从基础操作到综合应用,再到创新探索,逐步引导学生从“记忆知识”转向“解决复杂问题”。教学重难点明确,如BIM软件操作与力学思维结合,通过任务拆解得以突破,学生需在软件编制方案时同步考虑力学模型合理性,将BIM技术工具与工程计算思维深度融合,破解了传统教学中“重软件操作、轻理论应用”的难点。
2.信息化手段构建多维互动学习生态,增强课堂参与度。教案充分利用线上线下一体化资源。教师课前通过慕课堂让学生完成脚手架构成、计算原则的预习,并安装BIM软件,为课堂实践打下基础;课中使用慕课堂随机抽取学生讲解构造、发布实时题目,结合智慧沙盘探索智慧工地技术,增强互动性与趣味性;课后通过平台推送作业并引导学生反思倒塌事故原因,形成学习闭环。
3.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构建价值引领体系。课程通过脚手架倒塌事故案例分析和真实新闻视频,将工程伦理教育融入技术教学。学生在分析事故原因的过程中,直面工程安全责任,强化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同时,通过“自己动手搭建脚手架模型比拼承载力”的实践任务,倡导工匠精神,要求学生在细节中追求精准,这与素养目标中的“力学思维”和“团队合作”形成呼应。思政设计不仅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还通过动手实践、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职业责任,体现了“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
4.学情导向设计精准施策,实现分层赋能。课堂基于学生“缺乏实践经验但学习自觉性强”的特点,设计符合其认知规律的教学活动。针对普通学生,通过搭建实物模型、分析真实事故案例弥补实践短板;针对拔尖学生,在“智慧工地探索”环节设置开放式问题,鼓励交叉学科创新。此外,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分析倒塌事故原因”,将课堂知识迁移至工程实际,满足其职业发展需求。教学设计从学情出发,既解决了共性问题,又通过差异化任务支持个性化发展,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课程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