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立德树人成效”的具体化表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离不开课程改革这一关键环节。要充分发挥课程教学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从课程目标、内容、实施等方面全面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打造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
课程目标设计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兼顾学科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集中体现在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课程内容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建立动态更新机制,吸收学科发展最新成果和前沿动态;教学方式要改变传统方式方法和手段,大力提倡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研讨式学习等新型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高阶的能力素质,促进个性化发展。
课程名称:物流产业的创新与创业
授课教师:梁红艳副教授(经济与管理学院)
授课时间:2024年春季学期
推荐督导员:王平
推荐理由:
经济与管理学院梁红艳老师主讲的物流产业的创新与创业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2月20日上午梁老师给2022级物流管理与物流工程专业上该课程专题四第一讲“供应链韧性”时,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课程教学创新:
1.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有效落实了“学生中心”教学理念和高阶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由案例导入、知识点讲解、学科前沿融入、主题讨论、课堂小结等活动构成。教师很好地发挥了课程主导者的角色,运用启发式教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供应链风险与供应链韧性相关知识,培养学生深度思考和自主探究能力,达到了师生同频共振、齐心同游的理想状态。主题讨论环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基于课前查阅的文献资料以及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围绕“如何对供应链风险进行评级”“如何解决供应链因构建冗余而带来的运营成本增加问题”“共享制造模式如何提升制造企业所在供应链的韧性”等重点内容进行主题讨论,教师进行点评,由此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数字能力等高阶能力。
2.教学内容。(1)教学内容有机融入了学科前沿,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深度与温度。通过融入当前典型供应链风险、国家供应链安全与稳定战略、共享制造与数智供应链案例,让学生明晰当下国内外形势与政策动态,掌握供应链数字化前沿;引入文献,分析供应链韧性测度指标以及面向供应链韧性的共享制造模式,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与科学素养。(2)教学内容有机融入了课程思政元素,实现了课程育人价值。通过分析供应链韧性形成过程,引导学生构建韧性思维,让学生能够摒弃对风险片面的消极、被动应对,主动寻求在风险应对中学习成长,增强心理韧性;通过引入丰田汽车供应链风险案例,让学生领悟供应链战略联盟的重要作用,培养开放合作的精神;通过分析典型供应链中断风险及各国供应链政策,指出供应链安全与稳定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3.教学手段。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形成性评价,提高评价的效率与个性化水平,促进了学生的有效学习。(1)运用学习通进行随堂测试,开展形成性评价,了解学生对供应链风险、供应链韧性的掌握情况,获得即时反馈,为教师改进教学策略提供参考。(2)聚焦“如何对供应链风险进行评级”“面向供应链韧性的共享制造模式”等重难点内容,运用学习通进行主题讨论,鼓励学生深度思考、自主探究,提出不同观点,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课程教案设计